t202p89

1934年,韩先楚打了胜仗后,可就因弄丢200多银元,被撤职,红25军政委吴焕先

1934年,韩先楚打了胜仗后,可就因弄丢200多银元,被撤职,红25军政委吴焕先却说:“这是能带兵打仗的好苗子,让他去抬担架,纯属浪费!”

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“关注”,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,感谢您的强烈支持!

1934年5月,红军25军进行了一次长途行军,担任连长的韩先楚带领部队率先攻入了湖北的罗田县城。

当时驻扎在罗田的是国民党54师郝梦麟的部队,他们根本没料到远在百里之外的红军能突然出现并迅速攻上城墙。

韩先楚身先士卒,和战士们一起冲进了敌人的指挥部。

敌人指挥官猝不及防,仓皇逃窜,红军在指挥部内缴获了七千多块大洋。

这对于物资极度匮乏的红军来说,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。

但是,敌人很快组织起反扑。

情势危急,营长李学先立刻命令营里几位干部,包括韩先楚,分别带着缴获的银元先行撤退。

韩先楚亲自扛起一袋沉重的银元,带领战士们开始转移。

撤退途中,他们不幸遭遇一股敌人,双方交火。

混战中,一颗流弹正好打中韩先楚背上的银元袋,袋子被打穿,银元叮叮当当地散落一地。

当时战斗激烈异常,根本不可能停下来去捡拾,韩先楚只能眼睁睁看着银元全部遗落在战场上。

回到安全区域,营长李学先得知宝贵的大洋全部丢失,怒火中烧。

盛怒之下,李学先当即做出了严厉处罚。

撤销韩先楚的连长职务,收缴了他的配枪,并命令他立即去担架队报到,负责抬运伤员。

“至少给我抬两年担架!”

李学先下达命令后便愤然离去。

对韩先楚而言,撤职尚可接受,但被缴枪和命令去抬担架,这两项处分深深刺痛了一名前线指挥官的心,比受伤还难受。

军令如山,他只能强忍痛苦,默默接受,准备去担架队报到。

就在这个转折点上,红25军的政治委员吴焕先恰好来到营部,得知了韩先楚被重罚的情况。

吴焕先对韩先楚非常了解,也十分器重他。

他知道韩先楚14岁就加入了农民协会,17岁参加游击队,凭借战场上的勇猛和智谋,从普通战士一路晋升到团长,后来部队整编才当了连长。

犯了错接受处分是理所当然的,但吴焕先认为,让韩先楚这样富有实战经验和指挥才能的军事人才去抬担架,是极大的浪费。

吴焕先立即找到营长李学先,在了解事情经过后提出:“韩先楚带兵打仗是把好手,是难得的军事人才,让他去担架队,太可惜了。”

李学先听后询问吴焕先的意见。

吴焕先建议道:“我听说你们营里正缺一位排长?不如将他降为排长,但仍留在战斗部队带兵,让他用战功来将功补过,你看如何?”

正是在这关键时刻,吴焕先的意见起了决定性作用。

于是,韩先楚没有被调入担架队,而是被降职为排长。

虽然职务降低了,但他保住了在战斗部队指挥作战的机会,更重要的是,他的枪被重新发还了。

这使他避免了被长期埋没在后勤岗位上的命运。

正是因为吴焕先关键性的干预,只被降为排长的韩先楚得以继续在战场上施展才华。

试想如果按营长最初的处罚,命令他“至少抬两年担架”,那么到了1936年5月,他应仍在担架队里。

事实上,1936年5月时的韩先楚,已经凭借累累战功,升任为红军74师的师长了。

这段经历令人感慨:若不是吴焕先慧眼识才并力排众议,韩先楚这样杰出的军事人才很可能被埋没在担架队中,部队也将失去一位未来的将星。

韩先楚后来在解放海南岛和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出色,成为共和国著名战将,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。

他终生感念吴焕先的知遇之恩,始终以吴焕先烈士的精神鞭策自己。

无论是在华东、西北任职期间,还是后来在北京,韩先楚的办公桌上,始终摆放着一张吴焕先政委的戎装半身照片。